RFID推动标识技术发展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23日 点击:[25]人次
RFID 推动标识技术发展
现代生产对标识的依赖使得全方位标识解决方案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全新应用进入了工厂生产以及物流管理。同样,对标识所能记载信息容量的要求也相对提高,新的二维码技术替代了传统的一维码,无线射频更是将标识识别技术推向新的一轮高峰
标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几乎所有的包装上都有各种各样的标识。例如:食品、药品、书籍、电子产品,甚至还有汽车和飞机那标识是什么呢?
所谓标识,就是通过代码来记载物品信息的媒介,通过阅读它们的标识,我们可以快速获得物品的资讯,从而提高效率。
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标识方式主要为三种:条形码、二维码以及无限射频码。所触及的领域也同样的宽广,在物流堆垛,物体身份识别,距离检测中尤为突出,无线射频更是将标识识别技术推向新的一轮高峰。
德国乐易电子集团(Leuze electronic)正是站在时代的浪尖,可谓标识识别及写入技术的巨人。超高速的扫描,可靠的性能,体积小,具有多种工业总线接口和较低的价格,获得了国内外企业的青睐。
在一维条形码的识别中,Leuze electronic 产品中的BCL8 和BCL34 的表现尤为出色,其扫描最大速度达到了1000 次/秒,单线扫描以及多线扫描的方式使读取的可靠性大大提高,并内置了Profibus 总线,能够方便的接入客户的生产线。沈阳新松在生产流水线中使用了Leuze 公司的BCL8,使得其产品更为紧凑,适合装载在流水线中。
二维码的识别也是Leuze electronic 的强项,VR2300(固定式)同样拥有Leuze 产品的特点,可以通过PC 进行参数设置,使得使用极为方便,800*600 像素的分辨率能够轻易快速的读取二维码。在无线射频领域中,Leuze 的RFID 也是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其工作频率达到了125Hz。
食品零售商克罗格采用RFID 技术进行食品“保鲜”管理,有效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准确识别已经腐烂变质的商品。向克罗格公司提供相关RFID 技术与设备的RFID 中间件供应商OAT 系统公司,帮助克罗格使用RFID 定位系统来跟踪已包装的食品。
尽管被认为是步沃尔玛的后尘开始要求他的供应商采用RFID 技术,有点亦步亦趋的味道,食品零售商巨鳄克罗格公司并没有公开表示他们已经直接采用RFID 技术,但是他们确实正在和OAT 系统合作试验RFID 技术,在供应链中跟踪他们的包装食品。
克罗格公司的每年销售额在美国零售商中排名第三,他拥有自己的超市连锁店,还有Ralphs,King Soop-ers 以及Quality Food Cen-ters.等等。算起来,大概拥有2500 家超市。但在来自沃尔玛以及其他大牌零售商的竞争压力下,他们希望能够依靠高质量的、新鲜的食品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OAT 系统的市场及产品管理副主席迈瑞克·奥苏斯科说,他们公司将给克罗格公司提供RFID中间件以及系统整合服务。利用有源RFID 标签,他们可以跟踪肉制品在供应链中的流转,记录它们的温度,并且利用无源RFID 标签来跟踪包装好的食品。
尽管他们公司还没有向外透露试验的细节,但是据所知,他们可以利用RFID 自动进行打折操作,并且能够保证快出保质期的货物能按时卖出。奥苏斯科说,以前都是采用人工的方法检查货物是否超期,有了RFID,商家可以利用这项技术自动处理这个问题了,他们甚至可以利用这项技术实现与消费者互动,通过在出口安装一个读卡器,消费者就可以读取货物上的标签信息,以确认货物是否超期以及货物的价格等信息。
奥苏斯科声称,这对新鲜货物“保鲜”管理而言,是一次挑战性尝试,也是巨大的机遇,这其中也包括肉制品、水产品等。
奥苏斯科还说,AMR 研究机构发现,对于大多数的食品零售商来说,从产品的新鲜度方面可以获得50%的利润,但是也可以使损失达到60%,例如商品丢失或者出现变质等问题。应用RED 技术就能够帮助他们在货物到达变质日期之前卖掉,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每年节省几千万美元,使这60%的损失减半。
通过识别易变质产品(水果、蔬菜等)的温度可以保证货物的质量,并且能够让商家知道如何控制温度的变化。奥苏斯科说,克罗格公司每年从新鲜产品获得很大的利润,但是新鲜产品很难管理,所以很多人期望RFID 能够帮助他们实现新鲜产品的管理。
克罗格公司从2004 年就已经在中西部地区开始使用电子报警设备来降低肉制品的变质问题了,但是关于克罗格公司是否会继续使用RFID 技术,或者OAT 系统是否会帮助他们研制新的防变质标签这方面的问题,奥苏斯科都没有进行评论。
现代标识识别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一维条码和二维码将受到RFID 射频码的冲击,大部分应用都可能被其替代。射频码的优势可以说是巨大的,但是目前的价格较为昂贵。相信将来技术成熟之后,随着价格的下降,将会以新的姿态进入市场,替代老一代的产品。
信息来源: 中国食品报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